“多模态数据驱动的学习科学研究:技术与方法”专题讲座活动
分类:
新闻中心
作者:
维拓启创
来源:
维拓启创
发布时间:
2023-07-31 10:55
访问量:
“多模态数据驱动的学习科学研究:技术与方法”专题讲座活动
【第一轮通知】
活动简介
随着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学习分析等技术的发展,学习科学研究越来越注重利用多模态学习分析技术(Multimodal Learning Analytics, MMLA)来深入探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生理机制和认知机制,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学习方式,更加科学地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助力教育教学研究者们利用多模态数据开展学习科学、教育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多模态数据驱动的学习科学研究:技术与方法”专题讲座活动将于2023年8月27至3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海淀校区)举行。讲座致力于推广包括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眼动追踪(Eye-tracking)技术在教育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促进认知神经科学向教育学等领域研究的应用转化。此外,本次讲座也关注跨学科学习设计、在线学习分析、AI教育应用等国际热点话题以及学术论文发表与基金申请等学术科研必备能力。
为此,本专题讲座特邀请多位学习科学领域以及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知名专家一起就这些领域的现阶段研究技术与方法进行专题讲授,以促进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
主讲嘉宾
1.卢春明 教授/博导 北京师范大学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研究方向为语言交流和社会互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目前担任国际近红外光学成像协会通讯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认知神经生物学分会秘书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科普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等。
2.牛海晶 教授/博导 北京师范大学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际近红外光谱协会(SfNIRS)程序委员会委员以及SfNIRS协会亚太地区理事会主席,Brain science期刊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基于近红外光谱成像的人脑连接组学的方法及应用研究。在静息态fNIRS脑网络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其研究工作发表在国际主流神经影像及光学成像期刊,如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Cerebral Cortex, Cortex、NeuroImage、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Optics Letter、Optics Express 及Neurophotonics等。发表SCI论文47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授权近红外数据分析软件著作权3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目前为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委员、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以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等。
3. Teo Wei Peng(张伟鹏)助理教授/博导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国立教育学院
专注于研究运动控制和所有年龄段人群和疾病人群的学习机制。擅长几种神经影像和脑刺激技术,如脑电图(EEG)、功能近红外光谱(fNIRS)、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以了解神经生理和运动控制。他参与了几个旨在理解运动和饮食习惯对认知功能和大脑健康的影响的国际研究项目。他目前担任期刊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的副编辑,并担任澳大利亚心理生理学学会的董事会成员。
4. 张明明 副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担任Cerebral Cortex、Brain and Cognition、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等SSCI/SCI期刊审稿人。采用fNIRS超扫描脑影像技术研究社会互动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领域与研究兴趣为社会认知发展、fNIRS超扫描脑影像技术、正常与异常儿童社会认知。研究主题:合作行为、决策行为、教学互动行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等。
5. 翟雪松 特聘研究员/博导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
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高等教育管理方向),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后期间于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联培。翟雪松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教育信息系统,、教育技术与装备、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情感计算等。近年来,发表五十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SCI、SCI检索论文2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CSSCI检索论文2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和实用新型发明9项。
6. Premnadh Kurup 教授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 教育学院
科学和环境教育领域享誉国内外的学者。拥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和澳大利亚皇家化学协会的成员身份,同时也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教育委员会的会员。Prem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印地语和马拉雅拉姆语。除了在澳大利亚的两所高校和各个学校工作外,他还在许多其他国家从事过教学和研究工作,例如在印度担任教师和研究员,在日本担任交换教师,在英国担任访问研究员,在印度和中国进行STEM研究合作等。目前,他正在与拉筹伯大学印度理工学院联合研究所合作,参与清理恒河的联合项目。
7. 郑兰琴 副教授/博导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博士后。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学习分析技术、AIED、科学教育等。已经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教材1本。曾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3项、校级奖励16项、2016年荣获国际奖励一项(IEEE TCLT Young Researcher Award)。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6项、校级和委托项目10多项,参与科研项目30多项。取得软件著作权8项。目前担任SSCI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副主编、国际英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Leaning and Organization的编委、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和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的主编助理,担任10多本SSCI期刊的评审人、教育技术领域多个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
8. 卢宇 副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北京市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中芬联合创新学习研究院ICT中心主任。长期担任AIED, EDM, AAAI, IJCAI, ACL, EMNLP, GCCCE等本人工智能及教育应用学术会议程序委员、子会议或大会组委会主席,担任多个SCI与SSCI期刊编辑,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3本。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曾获亚洲数字化学习论坛技术创新银奖、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项目等多个国内外奖项。主编和主审多本中小学人工智能与信息科技教材。
9. 杨韵莹 特聘副研究员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拥有跨学科专业背景,具有国际跨学科科学教师培训等相关项目组织经验,如澳大利亚科学院(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组织的面向小学科学教师 5E 教学法提升课程(Primary Connection),以及面向中学生的科学外延项目(Science Outreach Programs)等。目前已在国内外SSCI和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专业相关学术论文13篇,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ETR&D-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开放教育研究和电化教育研究等。
10. 王宇 博士生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
在读博士生,师从董艳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协作学习、STEM教育、教育神经科学和PBL项目式学习。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专注于STEM教育背景下研究协作学习的神经同步及其策略研究。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家教育学院担任联合培养博士,在Teo Wei Peng教授的实验室参与教育神经科学以及多模态学习分析研究项目,利用fNIRS和眼动追踪技术研究计算机支持下的协作学习(CSCL)和双语儿童的语言发展领域中的科学问题。
活动日程
开场热身 2023.8.27(周日):开幕式+主旨讲座
第I天 2023-8-28(周一):脑科学数据分析方法与技术专场
第II天 2023-8-29(周二):跨学科学习设计与眼动分析技术专场
第III天 2023-8-30(周三):AI教育应用与学习分析专场
会务咨询
先报名者,优先考虑与专家面对面
活动咨询群
报名及汇款信息回执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