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最新“抑郁领域”项目情报分享,速看!
分类:
行业动态
作者:
维拓启创
来源:
维拓启创
发布时间:
2022-12-04 20:45
访问量:
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介绍部分抑郁相关的基金项目。
1.关于【抑郁】的基金项目申报概况
2.关于【抑郁】的部分最新申报项目
3.关于【抑郁】的部分往年结项项目
基金项目申报概况
下图分别展示了与【抑郁】相关的基金项目的数量申报趋势、项目类别和学科分类情况。
图1 抑郁类基金项目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图2 抑郁类基金的项目类别分布
图3 抑郁相关项目的学科分类分布
部分最新申报基金项目
1.骨-脑轴介导的lipocalin 2/MC4R通路异常在围绝经期抑郁症中的机制研究
负责人:何金钢
金额:52万元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
起止:2023-01-01至2025-12-31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抑郁症发病机制以及相关药物靶点研究。
2.早期负性经历对个体认知灵活性和抑郁情绪的影响:表观遗传学机制及干预研究
负责人:王琼
金额:25万元
机构:郑州大学
起止:2020-01-01至2022-12-31
邮箱:wangq@zzu.edu.cn
研究方向: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早期负性经历对抑郁情绪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抑郁相关障碍的脑机制和干预研究、创新型心理干预方法的开发与验证。
3.青少年早期焦虑和抑郁的共发机制:“多基因—内表型—共发性”研究
负责人:曹衍淼
金额:24万元
机构:山东师范大学
学科:发展心理学
起止:2020-01-01至2022-12-31
研究方向:遗传与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社会行为与情绪问题的交互作用机制,“多基因—内表型—行为表型”作用机制。
4.建立基于认知-情绪偏向的抑郁症计算神经-心理模型
负责人:罗非
邮箱:luof@psych.ac.cn
金额:58万元
机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学科:计算神经科学与神经信息学
起止:2020-01-01至2023-12-31
部分往年结项基金项目
1. 中学生抑郁情绪的认知易感素质多维暴露模式队列研究及其执行功能机制
负责人:王君
项目金额:23万元
机构:安徽医科大学
学科:儿童少年卫生
起止:2015-01-01 至 2017-12-31
青少年抑郁严重危害该人群的健康状况,认知易感素质及执行功能均与抑郁密切关联,但具有不同认知易感素质特征的青少年发生抑郁的危险性及其执行功能机制尚不清楚。
本研究在抑郁情绪与认知易感素质(认知方式、功能失调性态度和冗思)横断面研究基础上,建立中学生抑郁情绪的认知易感素质多维暴露模式。
通过对中学生抑郁情绪与认知易感素质多维暴露模式为期2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验证两者的因果关系,比较不同认知易感素质暴露模式导致抑郁情绪发生的危险性,识别导致抑郁情绪发生的认知易感素质特征与“超高危人群”,为青少年抑郁的病因学和预防干预研究提供依据。
在队列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对新发抑郁和无抑郁情绪的学生进行ERP、ANT、WCST及TOL测试,探讨认知易感素质多维暴露模式导致中学生抑郁情绪发生的执行功能机制及不同暴露模式下执行功能机制的异同点,为青少年抑郁的认知易感素质领域病因学研究提供神经心理学依据。
2. 探测潜在抑郁症脆弱者的脑动态模型研究
负责人:王丽红
项目金额:80万元
机构:清华大学
学科:认知心理学
起止:2013-01-01至2016-12-31
在正常人群中发现潜在的抑郁症、焦虑症易患者是早期预防心理疾病的关键。
近年来,对抑郁症脆弱者脑内变化的研究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大多数研究是依据家族史或幼年精神创伤史等来定义抑郁症脆弱性的。
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有家族史或幼年精神创伤史的都是抑郁症脆弱者,有些人也可成为抑郁症抵御者。
依据大脑对刺激的动态变化来定义抑郁症脆弱性应该是一个更客观的测量指标。
本项目将利用反复的精神压力诱发的脑内动态变化建立抑郁症脆弱性的新模型,同时研究与这一生物标记相关的心理因素与环境因素,并验证这一生物学标记的可信度。
我们将采集血样本,为日后研究基因与环境对脑功能的影响打下基础。
我们将依据脑内对压力刺激的动态反应变化来观察判断每个人的结果,这不仅可以检测潜在的抑郁症焦虑症易患者,又可避免因脑功能成像信号的个体差异大而难以用来做个体化诊断的弊病。
该方法将为脑功能成像在个体化诊断的临床应用上提供一个新方向。
3.抑郁倾向人群工作记忆偏向矫正的干预效果及其神经机制研究
负责人:李旭
项目金额:23万元
机构:华中师范大学
学科:认知心理学
起止:2018-01-01至2020-12-31
(图源于 国自然项目查询网站:http://fund.keyanzhiku.com/Index/info/id/MTYyODkyNzAwYmllLXNoaS1sZS1xdS1iaWUtcmVuLWppYS1wYS1zaHUtanUtYmE%3D.html)
抑郁的认知理论认为,对负性信息的认知偏向是抑郁症状产生、持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抑郁症患者与抑郁倾向人群在抑制工作记忆内负性信息上存在困难,更容易受到负性信息的干扰,从而表现出工作记忆偏向。
工作记忆偏向是抑郁症认知易感性的核心表现形式,与前额叶-皮层下神经环路的功能异常有关。
对工作记忆偏向干预的效果及其可行性的探讨,可为现有认知偏向矫正训练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佐证,并为抑郁症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本项目在申请人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工作记忆偏向这一研究问题,首先发展并验证了工作记忆偏向测量指标的有效性,进而将情绪工作记忆训练应用于工作记忆偏向矫正,并采用行为学和脑影像指标深入考察该训练方案在改善抑郁倾向人群抑郁症状上的效果及其可行性。
本项目的开展有助于加深对工作记忆偏向作用机制及其可塑性的理解,有望对抑郁的认知理论加以修正和完善。
4. 抑郁症患者记忆抑制缺陷的脑机制
负责人:张丹丹
项目金额:65万元
机构:深圳大学
学科:认知心理学
起止:2016-01-01至2019-12-31
(图源于 国自然项目查询网站:http://fund.keyanzhiku.com/Index/info/id/NDY1MTUzNTU0YmllLXNoaS1sZS1xdS1iaWUtcmVuLWppYS1wYS1zaHUtanUtYmE%3D.html)
抑郁症认知障碍的突出表现之一为患者的负性记忆偏向。
已有研究常关注患者对负性信息自下而上的选择性注意,往往忽略了自上而下执行控制障碍对记忆的影响。
近年研究提示,抑郁症患者的记忆抑制缺陷在其负性记忆偏向的形成和维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无法有效地主动抑制负性记忆可能是患者持续性负性反刍的主要原因。
本课题利用"定向遗忘"和"回想/不回想"范式,首先采用EEG和fMRI技术,分析患者在情绪性记忆抑制任务中的ERP、ERO、BOLD信号的时空模式,揭示其记忆抑制缺陷的神经基础。
接着采用TMS刺激特定的异常脑区,并对比TMS操作前后患者在记忆抑制任务中的行为、脑电、磁共振指标的改变,从而阐明特定脑区与记忆抑制障碍的因果关系。
课题对抑郁症认知模型的完善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均具有重要意义。
申请人已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1篇。
课题在被试来源、实验设备、干扰因素控制等环节均有充分保证,有望取得预期成果。
5. 多巴胺D2受体基因标志性SNP和单倍型的挑选及其与抑郁症易患性的关联及机制研究
负责人:何梅
项目金额:24万元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学科:认知心理学
起止:2015-01-01至2017-12-31
研究证实抑郁症具有遗传易患性,DRD2基因多态性是抑郁症易患性的重要分子机制。
前期临床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DRD2基因在重度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共有79个SNPs位点。
本课题以DRD2整个基因为单位,研究其标签SNPs与抑郁症易患性的内在联系。
首先利用HapMap数据库构建中国汉族人DRD2基因单倍域,挑选出每个单倍域内有代表性的标签SNP及单体型;
再利用高通量定量遗传分析系统,验证DRD2基因标签SNP及单体型在健康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收集抑郁症临床病例DNA标本,分析标签SNP及单倍型与抑郁症易患性的关联性;
最后利用定点突变等技术分析与抑郁症易患性相关的标签SNP及单倍型的生物学功能。
本研究为抑郁症的预警诊断及早期针对性干预治疗提供有效的基因标志;也为临床多基因疾病遗传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